從美國搬回台灣或日本

by 綠櫻
0 comments

近年來,越來越多台灣企業在美國設廠或拓展業務,帶動一波「企業式移民潮」。許多員工因工作外派,攜家帶眷在美國展開新生活。這樣的遷移並非罕見——早在過去,就有不少台灣人選擇移居美國,又在幾年後搬回台灣,形成一種「短期移民、長期回歸」的現象。

當外派任期設定在三到五年之間,搬回台灣的可能性與必要性便成為值得探討的議題。此時,我認為可以借鏡日本的經驗:日本人在海外工作後回國的模式,提供了一個值得參考的文化與制度範本。

接下來,我想分享我在日本企業就職多年聽到的看到的,關於日本人從美國搬回日本的觀察與看法,並思考這樣的模式是否也適用於台灣人——尤其是那些因企業外派而暫居美國的家庭。

綠櫻/住日本住美國

小孩回國後的教育

選擇回台灣或回日本,小孩的銜接教育勢必是父母心中的一個煩惱,但是不得不說每年外派諸多員工到美國的日本,多年以來早已建立起成熟的制度來應對這種狀況,對於員工外派結束後回到日本,他們的小孩在選擇學校就讀時,更加的多元跟富有彈性。日本每年有非常多的「帰国子女」,根據文部科学省的統計,2023年度的日本海外歸國子女有10,037人,通常這些小孩隨著父母在海外起碼待1年以上,回日本之後,可以透過一些小學中學高中甚至大學為這些歸國子女特別開設的升學管道,進入學校就讀,舉例來說著名的私立名校: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就有針對海外歸國子女舉辦的入學考試,該入學考試的難度可能與一般入學考試不同。整體來說,歸國子女的入學考試比普通入學考試往往更容易通過,雖然這只是一個概括,畢竟有些系所保持著較高的難度。另外,既然是針對歸國子女的考試,理所當然有偏向重視英文資格考試成績(托福、SAT等)、面試、論文等的趨勢。回頭再看每年的歸國子女人數統計,每年都在一萬以上,也難怪當我還在日本的時候,就曾聽同事說到,歸國子女在日本已逐漸變得沒那麼稀奇。為了這一萬人的歸國子女,日本還建立了什麼其他的配套? 針對回到日本後的歸國子女,若要參加入學考試,有歸國子女補習班,而在回到日本之前,當派駐海外的時候,日本的企業有一些會替員工付海外日本學校的學費,好讓員工的小孩回日本之後做教育上的銜接,之前在這一篇文章就有談到在美國的日本學校與日本教育。反過來看台灣,每年勢必沒有上萬人的海外歸國子女,既然沒有這麼多人也就不需要有相關的配套,回台灣之後在教育的銜接上,選擇就可能比較受限,至於未來的幾年是否會因為近年台灣企業赴美,而看到更多的台灣人歸國子女,則有待觀察。


帶小孩回國的日本Youtuber

就讓我們來看一個小孩在美國接受教育,後來又搬回日本的日本YouTuber Paradi(悠子さん)的例子。她之所以決定帶孩子從美國搬回日本接受教育,背後有幾個深刻且具文化差異的原因,主要來自她對美國教育體系的失望,以及對日本教育的信任與期待。

對美國教育的失望與挫折

  • 悠子曾是日本的小學教師,對教育品質有一定標準。

  • 她表示在美國學校,教師對不懂英語的孩子缺乏耐心與理解。例如,她的孩子剛入學時不懂英語,卻被老師質疑「是不是耳朵有問題」或「是不是有發展障礙」。

  • 教師甚至對她說:「我也很忙,你自己解決!」這種缺乏專業與同理心的態度,讓她感到震驚與失望。

日本教育的學習態度與文化歸屬感

  • 她的長子 Kai 在日本短期就學後,深受日本學生的學習態度吸引。他認為:「日本的學生真的在認真學習,讓我明白了上學的真正意義」。

  • Kai 是個認真型的孩子,對美國學生常見的反抗行為感到不適,反而在日本找到了歸屬感。

孩子主動選擇日本教育

  • Kai 主動表示希望就讀日本高中,並在中學三年級時開始準備考試。雖然語言與文化上有挑戰,但他展現出強烈的意志與努力。

  • 這種「孩子自己選擇教育環境」的動力,也促使母親做出搬家的決定。

家庭文化與教育理念的融合

  • Paradi一家是日美國際婚姻,父親留在美國工作,母親與三個孩子搬回日本生活。

  • 雖然家庭分隔兩地,但父親也逐漸認同日本教育的價值,支持孩子的選擇。


結語

從企業外派所引發的短期移民,到孩子教育銜接的現實挑戰,我們不難看出:搬回母國不只是地理上的遷移,更是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重新選擇。日本長年累積的外派經驗與制度配套,讓歸國不再是斷裂,而是一種有準備、有彈性的回歸。而 Paradi 一家的故事,也提醒我們:教育不只是學科學習,更是孩子能否在其中找到自我認同與成長空間的關鍵。

台灣目前尚未形成如日本般成熟的「歸國子女」支持系統,但隨著企業赴美拓展腳步加快,未來或許也會面臨類似的需求與挑戰。在這樣的轉型期,我們不妨從日本的經驗中汲取養分,思考如何在制度、文化與家庭之間,為下一代打造一條更柔韌、更有選擇權的成長之路。


延伸閱讀

1. 在美國的日本學校與日本教育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

error: Content is protected !!